现阶段,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发布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是,从当前的实施效果看,耕地质量下降问题仍在严重威胁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助力土壤健康,农资行业肩负着重要使命。近年来,随着高效新型肥料等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加大,农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速度不断加快,农资行业减少土壤污染、保护土壤健康的决心逐渐增强,参与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的步伐也逐渐加大。
6月5日,以“绿色农业与土壤修复”为主题的“2021第七届现代农业(农资)产业创新模式南北对话高峰论坛”在山东潍坊举行。论坛旨在全面提升土壤修复治理水平,高效整合产业链优势资源,推进土壤污染防治,规范土壤修复管理,助力打好“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吸引了500余名农资人参加。
平衡施肥是保护土壤的基础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此次论坛上,高祥照结合当前农业大形势,分析了农业高质量发展与土壤的关系。他指出,在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农业向土地要产量,使得土壤中的土传病害增加。给土防病,已经成了农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祥照认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一切农业措施都是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作物生长微生态环境。当前植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养分主要来源于土壤、肥料和环境。
同时,高祥照驳斥了植物营养吸收遵从的“木桶原理”,指出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补充缺失的营养元素,但“木桶的长板”对作物的生长和土壤的健康起到了反作用,所以把控营养的每一个来源渠道十分重要。“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农田建设的发展。科学合理的农田建设,对当前环境保护、营养元素流失、肥料的充分利用以及土壤修复有着重要的作用。”高祥照强调。
刘建明在论坛上提出:“绿色农业与土壤修复,需补齐土壤矿物质短板”。据刘建明分析,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及生物质构成,土壤修复改良的方式也需要通过矿物质技术、有机质技术及微生物技术三方面入手。“矿物肥”“有机肥”“生物肥”是土壤修复改良的“大三元解决方案”,而“矿物肥”是其中的短板。刘建明表示,土壤中矿物质元素是绿色植物的养料,每个元素都有其独特功能,不可相互替代。植物、动物、人类、甚至微生物,都需要矿物质微量元素,但必须是“适当的数量”和“适当的比例”。
“土壤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还是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质量决定了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安全性,同时还制约着陆地生态环境的质量。本质上,农业是一个生态产业,不仅可以解决人类温饱问题,还持续改造陆地生态环境。”刘建明强调,“农户必须要转变施肥观念,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注意土壤修复,做到全元素平衡施肥。而全元素平衡施肥就需要矿物质土壤调理剂。”
了解土壤乃科学施肥之根本
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土壤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不同的土壤类型面临的肥力问题也复杂多样。此次论坛上,张承林通过对比相同的肥料在不同土壤的应用效果的花盆实验,指出土壤性质与肥料效果有着密切关系,并从土壤的通气性、水、酸、碱、盐等土壤的各种限制因素出发,指出了土壤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土壤改良方法。张承林表示,只有了解了土壤的各种限制因素后,根据作物的营养规律,注意是非的安全浓度、合理用量、养分平衡,最后才能充分发挥出肥料的效果。“了解土壤是学会科学施肥的根本。”张承林强调。
对于如何重塑土壤结构,垦造生态良田,胡树文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种植过程不仅是土壤产出的过程,也是土壤养护的过程。”为此,胡树文针对盐碱土壤与其他类型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展开讲解,就具体修复案例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实施不同的土壤改良方案,土壤结构和肥力逐年改善,土壤产能提升,实现土壤的可持续生态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都是以高投入、高产出的模式进行生产,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导致土壤肥力下降、耕地质量退化,加上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低效利用,以及工业三废无序排放,使农田土壤出现盐碱化、缺素等问题。”论坛上,康耀卫对中国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改良盐碱地的方法,并针对微生物菌剂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与作用进行了探讨。康耀卫提出“生物腐植酸可有效提高植物的耐盐能力。”“硅元素是在氮、磷、钾之后的第四位重要的作物营养元素,可提高作物的抗逆性”等观点,并对我国首款生物硅肥的开发与商业化及MB35-5菌株的特点及产品施用效果进行了介绍。